12月中旬,国产BIM全过程应用案例专家论证会在广州举办,来自工程建设领域的院士专家、企业家代表齐聚广联达智慧建造及华南总部基地项目(以下简称“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对该项目作为国产BIM全过程应用案例的成果价值及行业可借鉴可推广性进行论证并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丁烈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副校长邢锋,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王铁宏,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广斌,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启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邓明胜,广州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信息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数字化战略总工程师何关培,中航建设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先瑞,河南五方设计院董事长崔国游等院士专家、企业家出席本次论证会。
作为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应用与模式创新的示范项目,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试点推动国产自主BIM平台软件研发与应用,积极拓展国产BIM软件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场景,构建全过程国产BIM软件产品生态,为行业企业组织全过程数字化应用树立了标杆、提振了信心。
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项目建设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融合BIM(建筑信息模型)、装配式、绿色施工等建造技术,是对“数字建筑”理念的一次全面实践。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袁正刚表示,该项目是目前建筑领域为数不多的采用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BIM软件及平台,赋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的典型项目。BIM全过程应用实践的最大的目的包括:一是希望解决数据标准化和一体化的问题;二是希望能够通过业务的结构化,推动项目管理的精细化;三是通过业务团队与软件团队的深层次地融合,不断的提高产品价值,打磨属于中国人的真正好用的顶尖软件。这是中国科技公司的责任,也是助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光荣使命。
在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国产BIM全过程应用中,基于对项目全过程业务本质逻辑的解析,识别核心业务场景并对应搭建模型、数据单元框架,保证业务、数据、模型的一致性和流转通畅。通过业务数字化解析,将设计、成本、生产、质量、安全等信息互通共享,建立映射并实现流转,设计基于BIM模型的业务价值场景。
面向产品设计,项目通过对建筑产品需求的解析,驱动建筑功能的响应和建筑模块与系统的设计。各专业设计根据模块、系统的拆分,确定对应的建筑标准、系统配置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组成做法标准。借助国产化BIM软件集成设计与成本模型,对不同设计的具体方案与成本数据来进行联动,确定最优的产品组成方案及成本科目标准,实现一体化正向设计,确保满足业主需求。
面向工程项目施工,通过对计划、安全和质量管理以及公共资源管理的精细化解析,以工程任务为基本单元,实现基于BIM模型的时、空、人聚焦的施工管理策划。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融合IoT(物联网)、AI(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实时、动态采集人、机、料、法、环等要素信息,打造数模联动、虚实结合的智慧工地数字指挥舱,跟踪项目现场状态,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撑。
面向建筑运维,项目首先在设计过程中识别、分析各专业在不同运营工况下的需求,在各专业设计中规避冗余及不合理的系统配置。同时,将建筑需求和标准、系统配置参数、运行逻辑和运营策略融入BIM模型,保证运维阶段完整承接,有效执行设计意图。在运营过程中,通过实际运行效果的反馈,动态优化运营策略。
以国产BIM应用的业务价值场景为主线,通过全过程、全业务线、全专业模型和数据的互通,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的建设最终形成一套以需求为导向、以设计为抓手、以精细化过程管控为支撑,融合科学管理模式、先进业务做法以及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同时也沉淀了项目全过程BIM应用的价值场景、模型体系以及业务和数据架构成果。
据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玮介绍,全过程数字化在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的成功应用,源于广联达20余年的专业积累和技术积淀,广联达BIM系列软件已经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大部分业务需求,甚至在国外软件占据显著优势的工程设计软件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数据驱动的一体化设计解决方案,为全过程数字化建设筑基。2022年,广联达发布数维设计产品集。该产品集以自主知识产权图形平台为基础打造,是全专业BIM正向设计解决方案型产品。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采用数维设计软件及协同平台,通过“云+端”协同模式,实现从方案、施工图到深化阶段的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的BIM正向设计及多专业协同,实现设计—算量—施工各阶段模型和数据的流转,通过设计模型与算量模型无缝对接,建立各阶段设计与成本的匹配映射,实现从设计源头的成本把控。
国产化BIM+IoT+AI,实现可视化管理。项目设置200余个智能硬件,感知现场真实发生的信息,通过信息归集匹配对应管理场景,基于模型实现时、空、人聚焦。通过内置AI规则,基于对施工全套工艺流程的实时、实地记录,自动识别项目现场的进度、安全、质量情况,通过现场与BIM模型的虚实结合,实现工程现场的可视化管理与数据辅助科学决策。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支撑智能建造。对于现场公共资源,如塔机、垂直电梯、材料堆场、道路等,项目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精细化管控,保障多专业施工分配更优、效率更加高。以塔机为例,将吊物类型、吊装动作等通过AI算法内置,进行工效分析,通过对各类材料在吊装各环节的耗时分析,可合理预判塔机后续的使用时长,保障进度受控。项目还将进度计划与BIM模型挂接,建立了基于工程任务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体系。
基于数据驱动的一体化设计解决方案,以及国产化BIM、IoT、AI等数字化技术,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打通了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链条,让各阶段数据产生“化学反应”,构建全过程数据驱动决策的应用场景,为全面赋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论证会期间,专家组对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听取对《国产BIM全过程应用示范报告》的汇报。参加会议的专家充分讨论,形成一致意见。
专家组认为,广联达国产自主BIM平台软件功能满足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大部分业务需求,与现有国外相关软件相比,更符合国内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实际,具备国产化替代条件。同时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具备可推广、可复制条件,建议在行业推广应用。
专家组对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国产BIM全过程应用给予高度评价,作为国产BIM全过程应用示范项目,实现全专业、全过程业务通、数据通、模型通。
论证会的成功举办,为建筑行业BIM全过程数字化应用指明了方向,为国产BIM系列软件在建筑业的规模化应用打开了新通道,也为行业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开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数字化应用树立了信心。随着该技术的规模化落地实践,势必加速行业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将深度赋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建筑业高水平发展。
近年来,周口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制定了《周口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周口市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等方面,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批实践成果,为养老服务升级提供了有益经验。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组织编制《建筑玻璃幕墙反射光影响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旨在改善光环境质量,特别提出要在中小学校、幼儿园等敏感区域进行反射光影响评价。
近日,在上海市杨浦区审批审查中心的支持下,上海五角场辉盛名致服务公寓(酒店)装修项目获得施工许可证,这是杨浦区首个外商投资建筑师负责制试点项目。
近年来,江苏、陕西等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对古建筑进行数字孪生复刻,采取数字化信息采集、测绘建档等措施,赋能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考古研究、艺术创造等多方面,使久经岁月的古建筑重焕新生。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以下简称“厦门中心”)在联合福建省直、福州、莆田等中心试行住房公积金“跨中心冲还贷”业务基础上,积极破解数据共享难题,实现该项业务省内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跨域”办事中的“多地跑”“折返跑”等问题。
9月2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以“深化改革创新 勇担时代使命”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广西南宁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