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王伐纣、赤壁水战到中日白江口海战、郑成功,从战争、甲午海战到林遵接收南海诸岛、海军起义,从一江山岛战役、西沙海战、南沙海战到亚丁护航、也门撤侨……一幅幅花岗岩浮雕刚劲有力、栩栩如生。“忆古代海军辉煌、思近代海军屈辱、看人民海军发展”,信仰的力量、历史的深邃、艺术的美感、磐石的恒久……官兵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这是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官兵参观刚刚修建的海军文化广场文化柱的情景。一条条马路、一块块景石、一座座雕塑、一组组灯箱、一台台节目、一堂堂讲座……漫步在青岛校区,无论是文化景观还是文化活动,处处可见独具匠心的文化设计,处处可感热情洋溢的青年官兵。在习主席“打造强军文化”战略思想的指引下,青岛校区以“擎鹰”为主题,着力打造“走心”的机务特色校园文化,于无声处滋润着青年官兵的精神和行为,做到了“文化有形、润人有物,文化无形、润心有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共鸣是思想共鸣的先导。文化要“走心”,必然先“动情”,这是文化价值体现的最直接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心怀苍生、大爱无疆”的举旗人、接班人、带兵人。
看不见的付出背后是看得见的感动。“好多个大年夜里,家里都只有我和妈妈。妈妈知道我想念爸爸,她说,亲爱的宝贝,爸爸不能和我们团聚,因为他要守护战鹰,就像我要守护你一样的……”近段时间,一部反映海航机务官兵工作生活的沙画作品《爸爸去哪儿了》在微信朋友圈里热传。母子间一问一答,生动展示出海航机务人员的隐忍、奉献和荣光,展示出军属们对海航机务事业的支持和付出。“沙画深深地感动着我,你们一样是蓝天的雄鹰,是隐形的翅膀!”“这是最优秀的作品,向战鹰的保姆们致敬!”……广大网友频频点赞。
或许每个军人都有对家人的一份愧疚。作为海军航空地勤官兵,这份愧疚同样萦绕他们心间。航院青岛校区作为培养海航地勤人员的主要出口,毕业学习成员主要分布在南到南沙、北到旅顺的海军各个机场。“辽宁”号航母上的官兵,有近一半经过了青岛校区培训。60多年来,校区毕业学习成员涌现出了大批默默坚守岗位的先进人物。他们虽没有飞行员的闪耀光环,但身为战鹰保姆,他们的身上同样承载着强军的力量,他们的心中同样饱含着赤诚的奉献。“甘当蓝天铺路石,争做战鹰守护神”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一句“爸爸去哪儿了?”道出的不仅是父子亲情,还饱含着使命职责。只有用心感受官兵的情感,才能启发出文化创作的灵感;只有用心领会官兵的精神,才能塑造出感染人心的文化作品。沙画的创作者之一、校区政治理论教研室青年教员范晨,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感受时,她说:“我父亲原是南海舰队航空兵的一名普通飞行员,与他的地勤战友生死相托、感情很深。在我的童年里,问妈妈最多的就是这句‘爸爸去哪儿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我们有着对父辈的敬仰,也渴望传承他们的品质。”
在青岛校区《机务精神与工作作风》的专题讲座中,在教员生动感人的讲授中,学员们更是纷纷表达了对本职岗位的新认识、新感受,这些未来的“战鹰的保姆”,热情洋溢地说:“或许很少有人会看见我们的付出,但坚守岗位、献身海航的使命重如泰山!”这几年,为贯彻落实“强军文化”战略思想、推动海军“蓝色文化”深入发展,按照海军装备部航空部门的要求,青岛校区积极作为,坚持“铸人、塑形、造势”相结合,率先打造富有特色海军航空机务文化,最重要的包含将机务文化等内容纳入各层次学员课程中,从源头抓好机务精神和机务文化培育;借鉴微课、慕课等在线教育手段,及时制作信息含量大、资料丰富的机务网络课程;指导部队筹办“机务文化节”,协助各个师团部队开展文化建设。青岛校区政委洛长双自豪地说,“这几年,青岛校区坚持有为才有位,基本上成为了海军航空机务政工和文化教学研究中心,成为了海军机关抓航空机务部队全面建设的智囊团,成为了航空机务文化建设的先行者。”
文化活动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吹拉弹唱上,更重要的是促进官兵全面发展,培养造就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文化的“走心”则需要走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小李,抹布多少块必须要记清、数清!”“小李,螺丝拧紧就是拧紧,没有差不多。”“小李,跟我再去外场检查一遍。”“小李……”在第四届“三爱一献身”主题故事会上,这个老班长的每一句“小李”,都叫得在场上参与表演的士官大专班学员李尧琦惊心动魄,这个情景剧来自李尧琦刚分机组后的亲身经历。新兵放单前的带教过程,总是让人紧张兮兮,特别是那个不断叮咛嘱咐的老班长,不仅“怕”还会“烦”,但这位老班长,却总是能成为新兵心中永远的航灯。
机务工作虽然平凡,确实是人民海军这部大机器不可或缺的重要零件,都连着大国军队这个巨人的敏感“神经”,都关乎战场的胜利。为慢慢地加强青岛校区“三爱一献身”特色教育的感染力,自2011年起,校区连续六届开展了形式不限、内容不限的“三爱一献身”主题故事会。学员用小品、话剧、音乐剧、舞蹈剧等不同形式,讲述自己对“三爱一献身”精神的理解、在海航部队的所见所闻,讲述英模的故事、身边人的故事和自己的感悟。“严谨细致、不苟言笑 、宽厚大方,这就是我的老班长,他的故事很简单,他这个人也很普通,可是,就是这样无数个普通的机务人员,这些简单的机务故事,托举着战鹰的安全,承载着战斗的保障。‘三爱一献身’就是一颗颗坚定不移的信念之种,它埋藏在我们每一名学员的心中,期待着我们在部队、在未来的岗位、在海军走向深蓝的进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情景剧的最后李尧琦的热情表白。就像这样,每一届的故事会都能掀起一场“我爱机务”的热情表白。
在青岛校区,热爱机务、献身机务的氛围处处可见、格外浓厚。在海翔路上,王胜军、李洪元、金本同、关宝桐……“海航优秀机务工作者”系列灯箱在夜晚里奕奕生辉、格外明净,照亮了学员上自习教室的路。这些从青岛校区毕业的优秀机务人,是践行“对战斗胜利负责,对战友生命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机务核心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时刻提醒机务官兵慢慢地加强保障打赢意识,慢慢地加强质量安全意识。王胜军,从专科,到初晋中,再到中晋高,曾经在校区进行多次学习培训,从一名基层机务工作者成长为海装航空装备局局长,他说,“机务人一手托着战友的生命安全,一手托着国家的巨额财产,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这种机务精神培养的源头在院校,必须从院校打好基础。”
这几年,青岛校区开设“擎鹰”讲坛,邀请航空部队各级领导、优秀机务干部定期为官兵开展海航优良传统和发展现状讲座,激励学员培树“积极保障,全力保障,优质保障”的机务宗旨意识,发扬“认真负责、准确迅速、团结协作、刻苦耐劳”的机务优良作风,努力将“爱战鹰、爱机场、爱专业,献身海军航空兵”的机务职业理想一代代传承下去。
能打胜仗是军人的根本职责,战斗力是检验院校建设的唯一标准。如果说飞行员是刀刃,地勤人员就是刀身,这就决定了“擎鹰”文化活动必须着力激发地勤官兵的虎气、锐气和杀气。
“1984年7月,我已经是第二次参加中越边境作战,虽然只是副连级,但我是一个临时炮兵指挥所的最高长官,指挥着整整一个炮兵团。我指挥炮兵团发射的炮弹,足以使一座中等城市陷入火海,足以摧毁五六座县城……”著名军旅作家、《历史的天空》作者徐贵祥多次来校,作为校区学员文学社活动的“编外社长”,他常常用他的战斗故事,来激发学员的军人血性。
“军人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明天的战斗在今日打响,打赢的基础在院校奠定”……一幅幅充满战斗精神的标语口号,令人热血翻腾。军人生来为战胜!能打仗、打胜仗是我军的使命所系,培养打赢人才是院校职责所在。青岛校区在日常训练和文化建设中都注重培养学员谋打赢的坚强“心”。“战斗力是唯一的根本标准。院校教育必须‘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坚持坚持把思想统起来、把难度提起来、把热情激起来。平时练出血性,战场才能打赢。”校区主任刁军如是说。
为此,校区结合广泛组织的五公里集体武装越野、400米渡海登岛障碍、战术枪械训练项目等军事项目,广泛进行户外心理行为训练,极大地激发了学员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战斗精神和军人血性。随着一次次对意志的考验、心理的折磨、情感的碰撞,官兵的意志品质逐步的提升。常常豆大的汗珠风干的那刻,学员们的泪水也在互相拥抱中夺眶而出……真正湿润他们的,是心灵深处使命担当的自豪与无畏。
近期,为适应航母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对航空地勤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校区政治理论教研室主动作为,紧贴部队实际,抓紧建设航母航空保障人员战斗行为心理训练室。他们运用9D虚拟现实技术,设置若干战斗模拟场景,紧紧围绕航母战斗人员将面临的战斗形式和有几率发生的心理问题,在注重培育官兵坚强的心理承受力的同时,还注重调动官兵深厚的情感元素。整个场景包括航母舰面遭受袭击时战友间的相互保护;飞机起火时紧张的集体救援;飞机返航时的胜利欢呼……真实展现未来战斗中的烽火硝烟,展示地勤官兵的英勇无畏,起到强化战斗精神的目的。原来担任海装航技部部长、现在担任飞机办负责人的朱海秦说,“我们一定要紧盯技术前沿,紧跟战场需求,在实战训练中不断锤炼官兵的心理素质,为未来的真实战场打好心理基础。”
“智”是院校文化建设的优势,青年学员的文化创意,专业教员的科技知识,人文学者的理论修养,都是“智”的源泉。充分的发挥文化的“智力”作用,使广大官兵真正成为“擎鹰”文化的主体创造着、积极传播者和直接受益者。
“一首《吻别》,虽然有时不着调、有时不靠谱,却情真意切、如泣如诉!马上毕业了,你想吻别谁?我们强烈呼吁你吻别你亲爱的队长和教导员!”这是在第29届“校园好声音”决赛的现场评委、政教室教员滕蕊对学员歌手风趣诙谐的点评,不时引起观众捧腹鼓掌。为不断的提高歌手大赛的吸引力,校区吸收 “中国梦想秀”等地方电视节目的时尚元素和娱乐精神,从“校园梦之声”到“校园好声音”,设置海选PK、才艺表演、麻辣点评等所有的环节,常常引发官兵开怀大笑,一时间成为宿舍夜谈会最热门的谈资,纷纷反映“这种活动真给力!”
为了逐步提升90后、95后学员的专业层次和艺术水平,近年来校区每年都举行文化艺术节和读书节,邀请中国海洋大学艺术团在校区连续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交响音乐会”、青岛市曲艺家协会到校开展曲艺表演,还开设了文学、美学、艺术等各类讲座培训,建立曲艺创作班、网页制作培训班、摄影小组、读书会等兴趣爱好小组。文化骨干创作了大量的原创摄影作品、原创小品剧本、原创微电影、原创歌曲等,不仅深受青年学员喜爱,还有不少作品在海航基层部队也广受欢迎。“校园文化的活力,就在于充分的发挥青年官兵的主动性,在于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开放的环境,这有这样,才能让文化摆脱‘少数人玩、多数人看’和‘被参加’的局面。”在谈到青岛校区校园文化活动时,青岛校区政工办刘泉生主任如是说。
“北赴土城卫京畿,南越琼州戍海疆。千里长沙驱蛮夷,万里石塘斗虎狼……”这首《九师赋》是青岛校区机务文化课题组在海航九师调研期间,为驻地官兵创作的“师史”。一个部队的历史,就是人民军队发展的缩影;拥有革命荣光的部队,就有了引领一代代军人奋进的动力源泉。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弘扬优良作风、传递军人正能量的过程。但历史、理论,还有政治,往往给人留下干巴巴的感觉,犹如花朵的根、风筝的线,人人皆知却无人赏根、无人赏线。然而将历史与诗词碰撞、理论与书画结合、政治与文化贯通,摩擦出的火花却能点燃青年官兵内心深处的自觉认识和情感共鸣。在青岛校区的校园中,随处可见古今圣贤的名言警句;在基层连队的文化走廊中,随处可见学员战士创作的诗词歌赋。“座舱文化”“仪表文化”“工具文化”……“ 一队一特色、队队不相同”的宿舍文化八仙过海、精彩纷呈。特别是机务保障队,围绕“擎鹰”文化主题,注重用中国水墨画形式展现海军航空兵发展,用书法篆刻等形式展示海航机务精神,用铜雕铁艺表现官兵工作场景,更是让官兵们触景生情、爱队如家。“去年,有几个学员当兵服役的思想意识不够牢固,入了学就要求退学。按照退学程序,我们把这些拟退学学员安排在了机务队,结果在机务队优美文化环境的熏陶下,这些学员都后悔了,不想退学了。但没办法,上级批复已经下来。最后他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校区。”机务队教导员任希龙还对去年的情景历历在目。就这样,在文化与诗词、书画、篆刻、雕塑、铁艺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中,升华了官兵对历史的认识、对信念的坚守、对使命的执着、对岗位的热爱,绽放出了强军文化的绚丽花朵。(中国海军网 苏雄峰 范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