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教官叶先智说,这是他最喜欢的声音。该旅官兵为这种声音起了一个相当威武的名字——“龙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空军应运而生。当战火烧到鸭绿江畔,志愿军空军临危受命,以“空中拼刺刀”的英雄气概,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鸣惊世界”,打破了强敌不可战胜的神话。
风云激荡,硝烟散尽。从75年前开国大典上参加阅兵飞机两次飞越上空,到如今歼-20列阵长空,遍布“东南西北中”,人民空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正昂首阔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1949~2024,与共和国同龄,人民空军75岁了。雄鹰列阵,守卫苍穹。从千里平原到苍茫大漠,从世界屋脊到远海大洋,年轻飞行员驾驭新型国产战机,亮翅空天,追寻胜战之道。
飞越山海,护送志愿军英烈遗骸回归祖国怀抱,飞行员深情告白:“我是空军歼-20飞行员,奉命为您护航。”
战巡海天,飞行员以不容侵犯的姿态严正发声:“我是中国空军,你即将进入中国领空,立即离开!”
立于“威龙”之侧,记者聆听这擂鼓催征般的号角。那是“强军一代”与“大国重器”碰撞出的时代强音。
阳光照在即将起飞的歼-20战机上,机身通体金黄的样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名机务兵自豪地说:“这就是前段时间‘火出圈’的‘金甲威龙’。”
目送“金甲威龙”迎着阳光直刺云霄,这名机务兵和记者说:“虽然我不是飞行员,但作为一名歼-20的机务兵,我把最想说的话写在了本子上。”
说话间,他拿出自己的工作笔记,只见扉页上赫然写着:“当那一天真的来临,壮志凌云,且听‘龙吟’。”
清晨,记者走进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场。放眼望去,歼-20战机整齐排列在停机棚内,飞行员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战机。
不多时,数架战机如威龙腾空,直上云霄,轰鸣声震耳欲聋,一场飞行训练在万米高空展开。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这样一群军人:他们胸怀凌云壮志,驾“威龙”守卫盛世苍穹,用航迹写就使命华章。
“此身许华夏,何惧道路长;我自无畏,凌云而上。”一曲《莫等闲》,寸心寄长空。
正如歌中所唱,作为国产新型战机的飞行员,他们在云端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飞行员的使命与荣光。
90后飞行员张玉豪,自信地向机务人员比出一个手势。随即,战机滑入跑道,加力起飞,直上云天。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日子,而最令张玉豪刻骨铭心的是8年前的一天。那天,还是一名飞行学员的他,第一次驾机飞向云霄。
2016年11月1日,空军试飞员驾驶2架歼-20飞机准时到达第11届中国航展展区上空,战机低空通场后,转弯上升归建。
“作为飞行员,就是要飞最新型的战机,做空天利刃的刀尖。”张玉豪默默立下誓言。
“我们这一批飞行员非常幸运。”张玉豪坦言,自从取得飞行资格以后,自己的飞行生涯好似按下了加速键。从航校毕业到一线部队,从飞初级教练机到驾驶歼击机,短短8年时间,他一直走在改装新机型的路上。
年轻的雄鹰直冲云霄,源于时代的托举。与张玉豪同批的飞行员吕红曦,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心声:“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决不能辜负这个时代,一定要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飞出新航迹。”
第一次坐进歼-20座舱时的情景,吕红曦至今难忘。从小就是军迷的他,对各型战机如数家珍。置身歼-20现代化座舱,他不由发出感叹:“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开上这么先进的战机!”
只有置身历史的坐标系下,回望人民空军的发展历史,才会懂得吕红曦发出这般赞叹的缘由。
2017年,歼-20战机参加庆祝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阅兵,首次以战斗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2018年,空军公布消息,歼-20战机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向全面形成作战能力迈出重要一步;
2022年,歼-20已经遍布“东南西北中”,列装慢慢的变多,飞得越来越远。
“战鹰换羽的速度之快,超乎我们想象。我们一定要加快成长,在时代的推背感下自我加压。”吕红曦说。
放眼整个空军部队,放眼整个飞行员群体,慢慢的变多年轻的飞行员驾驭新型战机,加力起飞,在新时代的大国空天,留下壮美航迹。
托举“强军一代”快速成长的,是新时代的澎湃动力,更是祖国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强盛国力。
一缕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射在长长的机场跑道上。空中,包裹着大量水汽的积云不断施压,战机引擎的轰鸣声从云层中传来。
战机着陆,速度从时速数百公里骤减为零,过载压力如电流般传过飞行员的一根根神经。
待战机完全驶入停机棚,飞行教官叶先智缓步沿着座舱梯走下来。取下面罩,只见他的脸上已被压出一个“凸”字形的痕迹。
高强度飞行训练结束后,叶先智的另一项工作才起步。一回到房间,他立马坐下来,观看视频和资料,细致判读换装飞行员的操纵习惯以及战术配合情况,记录下飞行员训练中的差距不足。
办公桌上的笔记本上,叶先智梳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密密麻麻。他的手边除了一杯已经凉透的茶,还有一个喷漆颜色被磨掉的战机教具模型。
“我们的战机是用来战斗的,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起降。”一次带教过程中,叶先智严肃地说。
“我们正处于一场伟大的变革当中,改装新机不单单是为了可以顺利起降,更要精通战机的武器使用,快速形成战斗力。”叶先智满脑子都是训法战法。
改革强军的浪潮,推动着这支部队不断加速。7年前,该旅以崭新面貌加入战斗序列;3年前,他们换装歼-20战机。新机换装的机遇,又不断倒逼全旅官兵自我重塑。
从改装之日起,叶先智便一头扎进航理学习和改装训练中。虽然已是一名飞行上千小时的资深战斗机飞行员,但为了更快地掌握驾驭新机的本领,他又重新当回“小学生”。
空天亮剑,除了要有一流的装备,更关键的是具备一流的“剑法”和一往无前的胆气。歼-20战机与强敌的对决,好比顶尖高手在暗室中决斗。“战机越先进,未来战场对飞行员的要求就越高。胜负就在一瞬之间,我们一定要把细节做到极致。”叶先智说。
为了使带教的新飞行员深刻领会到这一点,叶先智经常带着他们“泡”在学习室和模拟训练室,深研细抠战术动作,培养实战意识。
制胜空天的前提,是地面精学苦练。“只有把理论基础打牢,才能上天安心飞、大胆飞。”叶先智和记者说。
作为该旅换装新机以来第一批预培教员,叶先智一步步建立电子卡片,设计课目内容。训练之余,他也经常自发参与课题研究。
为了让新飞行员更加透彻地理解各项理论知识,弄明白新机与原机型的系统差异、作战使用、基本操作等问题,叶先智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很多时候,一整天的沉淀只为课上2小时的高质量输出。“叶教员连吃饭时想的都是飞机的各种参数和系统设备的使用方法。”一名新飞行员告诉记者。
“升空作战,稍有不慎便会出局。”面对飞行训练,叶先智总是一脸严肃,“出局的代价,我们承受不起!”他要求新飞行员把飞模拟机当成真实飞行,严把每一次模拟训练的质量效果。
一次,一名飞行员正在模拟机上进行某高难课目训练。由于“目标”因故丢失,叶先智提醒他,立即取消此次攻击。原来,面对“敌”隐身战机,危险往往在“敌隐我显”那一刻来临。讲清飞行动作要领后,叶先智及时帮助他恢复空中态势感知,继续完成训练。
随着该旅飞行员对新战机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彻,他们更加意识到,换装不仅是战机的迭代,更是思维的“换脑”和能力的升级。
一次次展翅高飞,一次次复盘检视,这支新质作战力量在九天之上留下阵阵“龙吟”,更在战斗力建设的新征程上留下铿锵足音。
伴随着一个个重大演训任务的完成,该旅飞行员们在战术素养、战法运用、战斗作风上稳步提高。强内功、练剑法、砺胆气,只为亮剑空天之时,能够抢得先机、握得胜券。
正是有了一大批像叶先智这样苦练精飞的飞行员,“威龙”才被赋予了灵魂和胆气。
原来,该旅率先换装歼-20,是所在战区空军航空兵转型序列中的第一梯队。某兄弟部队飞行员的改装带教,全部由该旅协助完成。然而,一次空中对抗训练,“师傅”却输给了后续改装的“徒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对此,该旅飞行教官赵永飞胸怀坦荡。
一个飞行日,战机列阵,全旅官兵翘首以待。飞行员王鸿亮、叶先智依次驾驭歼-20战机,迅疾跃上蓝天。
作为先行换装歼-20的部队,飞行人才孵化的重任落在了该旅。能不能迅速培养出一支能力过硬的歼-20飞行员队伍,是实现战斗力转型跨越的关键。
“一年前,我们还是学生;一年后,我们就当上了教员。”作为种子教官,赵永飞角色转变,压力翻倍。他一边整理教学课件,一边向记者介绍,“兄弟部队前来改装歼-20的飞行员,有原来飞二代机的,也有原来飞三代机的,人员底数各不同,飞的机型有差异,教学资源、空域等方面的矛盾都比较突出。”
人才孵化基地成立之初,面对诸多困难,该旅的飞行教官们开启了一场“拓荒之旅”。他们坚持边训练、边总结、边完善、边固化,下了训练场,又上另一个“战场”。“为空军培养新质战斗力人才,使命光荣。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再难也要干出来!”他们说。
该旅换装歼-20时,空军部队新质战斗力建设进入换挡加速期,飞行骨干数量需求增大、培养进程加快。作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孵化基地,该旅以大局观念和坚定担当,肩负起育才重任。
赵永飞告诉记者:“如何加速培养与使命任务、武器装备相匹配的新型飞行人才,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课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该旅研究建立“扩容储备、体系输出、滚动孵化”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为改装飞行员规划能力成长路线图,不断的提高飞行人才持续输出能力。
一次飞行训练结束后,曾荣获该旅“剑锋人物”称号的优秀飞行员陈晓,默默整理好行囊,踏上了前往兄弟部队的大巴车。行囊中,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他近年来总结出的飞行战斗数据资料。
“当然心疼。”该旅领导坦言,“但我们更清楚,我们这一代飞行员有一个共同目标——锻造胜战威龙!人才孵化,不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人才孵化讲究的是裂变,裂变的核心是可复制,而复制靠的是规范。”
不仅向外输送人才,该旅还将歼-20换装方案、质量和安全监控措施、保障手册等资料一并赠予兄弟部队。
“表面上看,我们送走了人才。实际上,我们树立起人尽其才的导向。今天,播下一颗种子;明天,便会收获一片森林。”该旅领导袒露心声,“帮助慢慢的变多兄弟单位‘换羽新飞’,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荣耀。”
近年来,该旅充分的发挥“孵化器”作用,与兄弟部队共同进步成长,助力新质战斗力加速生成。
山高路远,尽是行者征程;海阔天空,镌刻“威龙”航迹。采访结束,夕阳西落,金光铺满机场。跑道上,又一批年轻飞行员驾驭“威龙”直冲云霄,尾焰如利剑般划破天空……
团队开发了一种利用人工智能指导葡萄育种的新方法,有望缩短育种周期,加速葡萄品种创新,并为其他多年生作物育种提供方法参考。
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连接数持续迅速增加,在物联网基本的建设、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中国都“名列前茅”,今年我国物联网连接数有望突破30亿。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打破世界纪录,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普若岗日冰原钻取了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的冰芯,长达324米。
科学家走进校园做主题报告的宣讲形式,让现场师生不仅能感悟科学家精神、研习科学家攻坚克难路径,还可获得学术大家面对面的指导。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4日在京举行,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大会审议。
11月4日,总重量约34.6公斤的空间站第七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八号飞船顺利返回。斑马鱼培养基、氨基酸、寡肽、产甲烷古菌、极端环境微生物等24种生命实验样品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超充站670座,并计划今年底前累计建设1000座,这让深圳实现“超充之城”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微专业”是指高校围绕某个学术领域或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具有“小而精、跨学科、灵活”等特点,不授予学位,但学生修完后能够得到证书。
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方面的要求》(GB/T 44831-2024)正式发布。
“三峡水库蓄水后,显著改善了三峡库区和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的航道条件,库区干流航道等级由Ⅲ级提高为Ⅰ级。湖北省兴山县古夫镇深渡河村属三峡库区淹没区,2014年前,因为坐落大山深处、交通不便,这里村民追求发展、富裕的步履走得很艰难。
10月31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国家卓越工程师进校园”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
近日,记者跟随2024年“防震减灾高水平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了解江苏如何啃下海洋地震监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为什么而科研?这是每一个科技工作人员和科研机构都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兴趣,是理想,亦是责任!
“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轨交付仪式暨成果发布会31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行。
大科学装置不仅能帮助人类突破认知极限,在基础科学领域做出重大突破,也能服务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这项赛事由拼多多、光明食品集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旨在为植物工厂降本增效和产业化发展集智聚力。
这一私域大模型以在轨卫星管理专业知识库为基础,搭建航天器操控平台,通过语音、文本互动,就可以完成航天器在轨管理、航天器管理人员培训,助力卫星高效智能管理。
比赛中,残疾人选手将操纵义肢手抓取多种物体,但由于残疾人控制义肢的信号源非常有限,确保手指、手腕的可靠运动成为需要攻克的问题。